加快分布式光伏建设!安徽合肥下发碳达峰重点任务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政府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开放新场景,实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行动。坚持通盘谋划,依托光伏新能源产业优势,不断推动新场景应用,稳步构建多元互补的能源结构,加快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

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快分布式光伏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光伏新能源产业先发优势,将“光伏+”理念融入园区发展建设全过程,按照“优先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开展园区光伏场景全面普查,优先在产业园、工商业、公共建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光伏+储能+智慧管理”等试点示范。支持龙头企业整合集成光伏系统设计、安装与售后运维一体化服务,提供一站式零碳解决方案。以园区零碳工厂和低碳产业园案例为样板,探索“光伏+工商业”“光伏+产业园”“光伏+数据中心”“光伏+建筑”“光储充一体化”等多元化融合发展新场景。推动全区光伏应建尽建、宜改尽改,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全文如下: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方案的通知

合肥高新区管委会:

现将《国家碳达峰试点(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24年7月16日

国家碳达峰试点(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发改环资〔2023〕1409号)要求,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全力推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深化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双化”协同治理,坚持“调存量、优增量、提质量”,充分发挥园区制度、政策和科技三大创新优势,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调结构、促改革,深入实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产业转型提质发展、典型行业跃变升级、城市空间能级提升、绿色科技创新赋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六大行动任务,建立全民共识共治机制,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打造全国产业转型提质发展示范区、绿色科技创新策源地、绿色管理创新试验区。

到2025年,园区创新驱动、生态优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发展路径明晰,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典型行业绿电使用比例逐步提高,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绿色低碳发展管理机制、技术路径和政策举措,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空间集约化、生活低碳化、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保持在全国领先水平。新型双碳服务产业体系发挥效能,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亩均效益持续提升,探索形成一批绿色低碳前沿技术或颠覆性技术,引导一批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总结试点模式、经验和成效,广泛开展经验宣传,发挥试点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重点任务

(一)开放新场景,实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行动。坚持通盘谋划,依托光伏新能源产业优势,不断推动新场景应用,稳步构建多元互补的能源结构,加快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

1.加快分布式光伏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光伏新能源产业先发优势,将“光伏+”理念融入园区发展建设全过程,按照“优先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开展园区光伏场景全面普查,优先在产业园、工商业、公共建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光伏+储能+智慧管理”等试点示范。支持龙头企业整合集成光伏系统设计、安装与售后运维一体化服务,提供一站式零碳解决方案。以园区零碳工厂和低碳产业园案例为样板,探索“光伏+工商业”“光伏+产业园”“光伏+数据中心”“光伏+建筑”“光储充一体化”等多元化融合发展新场景。推动全区光伏应建尽建、宜改尽改,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2.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不断拓宽电能替代领域,推动电气化产业与服务生态构建,重点推动以电代油、以电代气,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的消费比重。推进“电能替代+综合能源服务”市场模式,积极推广区域能源站、空气源热泵、二氧化碳冷热联供等技术应用,构建以电为核心的绿色低碳典型用电场景。推动工业企业在生产、运输、消费等环节实施全电气化升级改造,试点开展“全电工厂”建设。支持新建城市综合体从源头开展全电设计,鼓励企事业单位食堂建设“全电厨房”。

3.探索推进地热能示范研究。依托园区现有地热能开发经验,加大区域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力度,深入研究高新区地热资源规模化利用可行性,力争破解地热能开发利用瓶颈。在具备实施条件的区域开展分布式供热(冷)能源站项目规划,大力推进地源、空气源热泵等技术在建筑供暖制冷方面的应用。

4.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开展“新能源+储能”微电网和车网互动试点,打造科大硅谷新型储能应用特色示范区,拓展就地存储消纳途径。充分发挥园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优势,助推能源互联网生态发展。加强智慧电网和智慧储能创新研发,拓展储能电站规模化、产业化应用途径。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完善需求响应机制,引导产业园区、建筑楼宇等电力需求侧响应管理试点,促进虚拟电厂落地应用。

5.推动全域能源管控。优化完善高新区能耗及碳排放管控机制,引导企业主动购买绿证、使用绿电,提高重点用能单位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科学指导重点行业、产业孵化器、商贸综合体等不同业态用能管理。落实节能审查工作要求,严格执行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和强制性能效标准,挖掘高效节能装备和先进节能技术应用潜力,建立并滚动更新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清单。实施高新区路灯能源管理及智慧化管控升级改造项目,不断扩大集中供热范围,对具备条件的分散燃气锅炉实施替代。鼓励企业开展工业炉窑余热深度梯级利用、低温余热利用、中水和冷凝水回用等项目建设。

(二)开辟新赛道,实施产业转型提质发展行动。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双碳产业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促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通过新质生产力“推陈出新”调存量。加快园区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家电、汽车、光伏、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打造省市级数字化车间。针对重点产业链加大质效升级和转型支持力度,推进重点企业节能诊断和能源管理体系全覆盖。实施全区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聚焦排名靠前的用电企业,全面摸排电机、变压器、风机、空压机、换热器等主要用能设备运行管理情况和能效水平,优化设备运行过程控制,加快低效设备淘汰更新。推动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大力发展研发技术服务,以提高生产力“含绿量”“含新量”。

2.加快新兴产业聚集发展。打造新兴产业体系,推动新兴产业在园区“聚木成林”。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以光伏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经济、以精准医疗为核心的健康经济和以高技术服务为核心的服务经济。

3.构建未来产业发展矩阵。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积极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构建“2+3+X”未来产业培育体系。“2”即围绕量子信息、空天技术等具有先发优势的未来产业,率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优势;“3”即聚焦下一代人工智能、聚变能源、合成生物等具有基础的未来产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快技术攻关和产业化;“X”即结合前沿技术新趋势,依托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一批未来技术领域方向。

4.打造双碳产业集聚区。围绕前端能源替代、中端节能减排降碳、后端碳吸收与交易、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衍生的新业态等全产业,绘制双碳产业全景图谱。逐步构建高新区双碳特色产业体系,重点支持以氢能和核能为代表的未来能源产业逐步向产业商业化迈进,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推进合肥高新国际环保科技园建设,重点培引一批具有技术和品牌优势的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率先打造千亿级双碳产业集群。

5.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实施“链通高新”工程,坚持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打造高新区特色循环生态工业链。鼓励企业通过实施资源深度梯级利用、无废弃物制造等方式,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优势,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互联网融合新产业,为家电、汽车、生物医药以及光伏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实现绿色制造、产业升级提供全流程集成式解决方案。积极打造“无废园区”,支持重点企业建设全市首批“无废工厂”。

6.支持龙头企业率先达峰。鼓励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市碳达峰示范项目建设,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规划,制定双碳目标和实施路径。加强企业能源和碳管理体系建设,有序组织重点单位制定节能降碳近中远期提升计划。加强低碳标杆企业引领,引导采用先进前沿零碳负碳工艺装备和技术,创建一批“零碳产业园”“零碳工厂”,全力支持重点企业在行业中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三)打造新标杆,实施典型行业跃变升级行动。以园区典型行业为重点,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提升,以前端布局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产业结构变革。

1.推动家电行业智慧革新。从开发应用低碳制冷剂、推广使用高能效低排放技术、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低挥发性原辅材料替代等方面,加快家电行业产线升级、设备更新、绿色产品创新。推进工业炉窑气改电等项目实施,打造家电行业示范标杆企业。开展家电行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引导提升ESG管理能力,重点支持智能感知、语音操控等技术在家电产品上的应用,提高家电产品绿色竞争力。

2.推动光伏行业领跑升级。推动光伏新能源行业率先布局光储充一体化、终端用能电气化,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废旧光伏组件回收相关技术创新,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推动光伏新能源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开展光伏新能源行业“碳—污—能”足迹评价,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引导加大绿电消费比例,指导行业提升国际绿色竞争力。

3.推动轮胎行业绿色提升。支持轮胎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探索研究轮胎行业异味深度治理和清洁生产关键先进技术,重点从废气高效收集治理、绿色材料应用、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工艺、产品终端绿色服务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实施转型升级,鼓励开展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

(四)创建新典范,实施城市空间能级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绿色行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打造科产城人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城市空间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

1.推动建筑领域系统性变革。深化未来科技城概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实施低碳化城市微更新行动,坚持“留改拆”并举。拓展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应用领域,扩大装配式建筑实施范围,推动建设一批超低能耗、零能耗建筑。支持产业园区、商贸综合体等大型公共建筑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改造,大力推广高效能暖通空调、高性能防水保温材料、光储直柔系统,打造一批省市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实施能效提升及绿化升级项目,改造一批老旧小区,力争建成一批零碳社区、零碳小区示范项目。

2.推进交通领域低碳化转型。优化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城市绿道网,高标准高品质建设和改造一批城市绿色慢行道、慢行设施,重点加强步行、骑行与地铁站、公交站的无缝衔接。因地制宜建设潮汐车道,加强道路拥堵治理。加快推进轻型物流车(叉车、摆渡车)电动化替代,持续推进重型货车、重载环卫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治理,鼓励涉及大型物流的企业逐步实施重卡新能源替代,逐步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全面构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网络,加快在工业园区、停车场、公交场站、老旧小区布局充电桩,推广应用柔性充电等新型智能化充电技术,建设充储放“一张网”。

3.强化产业空间现代化布局。充分发挥《合肥高新区绿色发展规划》建设纲领作用,构建“一心、两轴、五区、三组团、一新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围绕蜀西湖打造城市科技创新中心,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级为基础,重点布局科技创新功能。培育望江西路科创发展轴、方兴大道开放合作轴,聚集科创发展要素,塑造科创城市形象。依托科学中心核心区打造五个功能园区。以人工智能产业为引领,依托江淮运河生态带,打造三个人工智能生态小镇。拓展开发高新区小庙新片区,逐步构建科创先行、产业绿色、城市生态、人居优美的空间发展新模式。

特别声明:固得好所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